「生存只可得一次 要後退要後悔不可以 盡全力在這生尋求自身意義 光陰裡記下我的詩
生存即使得一次 也願意繼續試不管風雨 是成敗也好 誰能預知際遇 只知用心活一次」--林憶蓮《只可活一次》
“The main hangup in the world today is hypocrisy and insecurity. If people can’t face up to the fact of other people being naked or smoking pot, or whatever they want to do, then we’re never going to get anywhere. People have got to become aware that it’s none of their business and that being nude is not obscene. Being ourselves is what’s important. If everyone practiced being themselves instead of pretending to be what they aren’t, there would be peace.”--John Lennon
生存即使得一次 也願意繼續試不管風雨 是成敗也好 誰能預知際遇 只知用心活一次」--林憶蓮《只可活一次》
“The main hangup in the world today is hypocrisy and insecurity. If people can’t face up to the fact of other people being naked or smoking pot, or whatever they want to do, then we’re never going to get anywhere. People have got to become aware that it’s none of their business and that being nude is not obscene. Being ourselves is what’s important. If everyone practiced being themselves instead of pretending to be what they aren’t, there would be peace.”--John Lennon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ew Age in Blue 在藍.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ew Age in Blue 在藍. Show all posts
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那年 春夏之後》《在藍》
以下是把昨天的日記「兩日沖一次涼 」最後的一個部份抽了出來放做一個新post,讓文章清晰易讀一點。
星期日晚出席了「香港獨立電影節 Hong Ko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在藍》/《那年春夏之後》放映會。影片比想像中好看得多,絕對不比一般的商業電影差,我二部片子都喜歡,尤其喜歡《在藍》影片裡的空鏡,非常「女孩子」mood。
接著的《那年 春夏之後》卻以男生為主,講今年的社會運動,有很多擠擁和嘈吵的場面與《在藍》形成一個對比。在放映會後的分享會裡,我說:我覺得這二部片子同時放映,先看完《在藍》後看《那年 春夏之後》,令我產生一個錯覺,以為《那年 春夏之後》的紀錄片式訪問像演戲。
在討論會上,有人問單單只集中訪問 FM101 的幾個人會不會不太少,或者不能反映事件本身的其他層面的見解,因為他們都是同一個組織的人,意向及見解都非常相似。導演盧鎮業說,他是故意的,而且是想集中去講關於以「直接行動」和以肢體進行抗爭的人,因為他們很多時都被傳媒塑造成另一個臉孔,大眾對他們的認知只透過傳媒報道,所以他希望自己可以拍攝他們,讓大眾在傳媒以外有另一個認識他們的機會。
監製許雅舒覺得紀錄《那年 春夏之後》沒可能是全面的,而且偏面是有必要的,拍攝紀錄不是要完全地「反映現實」,更重的是表現拍攝者的個人立場和意見。
我覺得只紀錄同一個組織的幾個人,表面上他們是同聲同氣,但看過他們的訪問後,會發現他們的見意和說法都不盡相同,從而反映到在同一個事件裡的參與者也有不同的理由去行動,而不是被傳媒籠統地形容為「激進社運份子」那麼簡單。
《在藍》的片子以曾翠珊導演為主角,當中紀錄了很多她拍的電影《大藍湖》的拍攝過程。我記得我是在唸書時認識她的,她是朋友的朋友,我們不同班(她好像高我一班),沒有說上多少句話。印象中,那時她沒有現在那麼酷,是個很斯文瘦削的女孩子,不過她絕不是柔弱的類形,而是皮膚稍黑的,經常穿牛仔褲和戴薄頸巾的小個子女生。畢業後我們在有些場合也諆過面,不過亦只有打個招呼已矣,想不到這次見到她時,她己經變成了很酷的導演了。在影片裡,她時常把「我很肥」掛在咀邊,可能觀眾會覺得她很煩,但若果你曾經見過她很瘦時的樣子,相對起來,現的她是有點胖了 ^_^ 說真的,我是覺得她現在那麼酷,還管她是瘦一點或是肥一點呢。
《在藍》是許雅舒的「New Age」系列裡的第一集,以我為主的part II還未拍攝完畢,我相當很期待part II出爐。在戲院裡看過這麼多影片,這是第二次看到自已在影片中出現,感覺看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Labels:
movie 電影,
New Age in Blue 在藍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電影《在藍》《那年 春夏之後 》放映
《在藍》《那年 春夏之後》
放映時間: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7.15pm
放映時間: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9.20pm
導演 : 許雅舒、盧鎮業
片長 : 80
級別 : TBA
語言 :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在藍》故事簡介
「演」與「故事」是什麼關係?「演」和「故事」,哪個先有?「演」在故事裡處於什麼位置?為了探討兩者微妙的關係,許雅舒導演以暫名為“New Age”的一系列影片出發,而《在藍》便是實驗的開頭。是次導演透過鏡頭觀察和記錄幾位和「演」有著微妙關係的女性朋友,包括Jessey, Siuman, Ar Fee 和小丁,跟隨她們踏足紐約、香港及東京,所發現的並非完整的故事,卻是各自各的「演」:被凝視的她們在努力的演出,而拍攝者自己,又何嘗不是正用鏡頭在演?本片以紀實為由,卻又從何肯定:鏡頭前,鏡頭後,都不外乎是一幕接一幕的戲呢?
《那年 春夏之後》故事簡介
2010年,從元旦遊行到七一遊行,半年時間,包圍過中聯辦立法會禮賓府中文大學政府總部,經歷過反高鐵、五一六、五三O、六四、六二三、七一。群眾運動不只是那和平理性溫和口號式的遊行,越來越多人經驗到抗爭的多變性,不再是接受著某大政黨的單向領導,卻經歷著一種實時的組織性,那人民自決,是直接參與、交流的成果。 這些之後,這裡又靜了下來。然而,那些經驗已經讓人們走在一起,為著共同的訴求,發展著各自的網絡,人民力量仍是繼續發酵。 就在一天,這裡已有足夠土壤,面對往後更多戰線。
buy ticket in the Grand Cinema
Labels:
movie 電影,
New Age in Blue 在藍
Tuesday, November 16, 2010
《在藍》中的小丁,一個抗爭時會脫衣的女子<==最強形容
節錄20101115蘋果日報
紅 Cult:獨立電影之父撐場 單挑主流
獨立電影精華遊
開幕電影《霧》有尹子維飾演的失憶男兒,他在尋回自己過去時,身邊一張張人臉卻彷彿隱藏了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講的是香港十年回歸,與葉劍峰的閉幕電影《Cure》的「泰國」背景雖然大異奇趣,後者全用泰文,雖然葉劍峰唔識泰文!攝製過程和故事都非常「公路電影」,先是巧遇紅衫軍示威,又撞車重傷。跟片中兩名賣假藥的騙子的公路式浪子回頭很匹配,崔允信更為電影取來中譯「金不換」,不過宣傳趕不及。值得推介的還有印度的《寶萊塢性愛死》,瘋狂戲謔的「閉露電影」,直向《危險人物》致敬之作。去年電影節開幕電影是許雅舒的處女劇情長片《慢性中毒》,這次搬來《在藍》紀錄片則是 4位年輕女子在劇場、現實和虛擬中的呢喃,除了曾翠珊、 Siuman、 Ar Fee,焦點可能是小丁的全裸演出。小丁何許人,平面設計師,又做攝影,又做 o靚模,但抗爭時會脫衣。睇女還有《伊朗女性兩面睇》 5位收容所內的伊朗少女, 3位女權分子,這一組合跟游靜的《壞孩子》很匹配,游靜穿梭在香港、日本和澳門的感化院,把攝影機交給他們……再不然加入寺山修司的門人中田文的《次文化皇帝》和《購物狂女皇》,鏡頭對準日本著名地下音樂人 Kenzo Saeki和著名專欄作家中村兔,前者回顧 30年地下音樂心路,後者大談性愛、婚姻、購物宛如大和版「色慾都市」。中田文還會在 11月 25日的單一放映中現場闡釋。
展覽:聲音記憶皇后碼頭
如果電影的聲音與影像本來是分家的兩個世界,互爭詮釋權,後來才有所謂意義,那 Rita Hui的聲音影像裝置展「旅行兔子:序」其實也是一齣獨立電影,「片」中收集的歷史包括黃竹坑、皇后碼頭、六四、七一、反高鐵。電影節期間,即日至 11月 28日在圓方的 The Grand大堂展出。
香港獨立電影節 2010
日期:即日至 11月 28日,節後研討會一直延伸至 12月。
查詢: 2196 8170
影意志工作室: 2836 6282
放映地點:西九龍圓方 2樓 The Grand影院
網站:http://www.hkindieff.hk/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01115&sec_id=12187379&subsec=13277372&art_id=14661185
紅 Cult:獨立電影之父撐場 單挑主流
獨立電影精華遊
開幕電影《霧》有尹子維飾演的失憶男兒,他在尋回自己過去時,身邊一張張人臉卻彷彿隱藏了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講的是香港十年回歸,與葉劍峰的閉幕電影《Cure》的「泰國」背景雖然大異奇趣,後者全用泰文,雖然葉劍峰唔識泰文!攝製過程和故事都非常「公路電影」,先是巧遇紅衫軍示威,又撞車重傷。跟片中兩名賣假藥的騙子的公路式浪子回頭很匹配,崔允信更為電影取來中譯「金不換」,不過宣傳趕不及。值得推介的還有印度的《寶萊塢性愛死》,瘋狂戲謔的「閉露電影」,直向《危險人物》致敬之作。去年電影節開幕電影是許雅舒的處女劇情長片《慢性中毒》,這次搬來《在藍》紀錄片則是 4位年輕女子在劇場、現實和虛擬中的呢喃,除了曾翠珊、 Siuman、 Ar Fee,焦點可能是小丁的全裸演出。小丁何許人,平面設計師,又做攝影,又做 o靚模,但抗爭時會脫衣。睇女還有《伊朗女性兩面睇》 5位收容所內的伊朗少女, 3位女權分子,這一組合跟游靜的《壞孩子》很匹配,游靜穿梭在香港、日本和澳門的感化院,把攝影機交給他們……再不然加入寺山修司的門人中田文的《次文化皇帝》和《購物狂女皇》,鏡頭對準日本著名地下音樂人 Kenzo Saeki和著名專欄作家中村兔,前者回顧 30年地下音樂心路,後者大談性愛、婚姻、購物宛如大和版「色慾都市」。中田文還會在 11月 25日的單一放映中現場闡釋。
展覽:聲音記憶皇后碼頭
如果電影的聲音與影像本來是分家的兩個世界,互爭詮釋權,後來才有所謂意義,那 Rita Hui的聲音影像裝置展「旅行兔子:序」其實也是一齣獨立電影,「片」中收集的歷史包括黃竹坑、皇后碼頭、六四、七一、反高鐵。電影節期間,即日至 11月 28日在圓方的 The Grand大堂展出。
香港獨立電影節 2010
日期:即日至 11月 28日,節後研討會一直延伸至 12月。
查詢: 2196 8170
影意志工作室: 2836 6282
放映地點:西九龍圓方 2樓 The Grand影院
網站:http://www.hkindieff.hk/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01115&sec_id=12187379&subsec=13277372&art_id=14661185
Labels:
movie 電影,
New Age in Blue 在藍
Monday, September 06, 2010
紀錄片裡的紀錄片
photo by Fabrice Mabillot
周末我在家中接受了Jérôme Clément(他代表法國電視台Paris Première)來我家進行訪問及為 Fabrice Mabillot 和我在家中進行的第二次 SKYPESHOOT®拍攝紀錄片,預計在二個月後完成影片,該紀錄片的主題是關於「Hong Kong artists' vision of sexuality」,我只是其中的一位 ^_^
而另一個朋友 Titain Red 同時來了為她的拍攝紀 New Age 進行拍攝,而她就是拍下Jérôme 拍攝紀錄片的過程,可以說是紀錄片裡的紀錄片,雖然「戲中戲」也不是甚麼新idea,但我第一次參與,很期待看到被拍攝中的自己是怎樣的 ^_^
這天(20100904)是一個是非常熱鬧的和炎熱的暗天周未,下午3時多,我在家中進行拍攝,即使我大部份時間也裸著身子走來走去,但也出了一身汗,而我的家一向不開冷氣,亦因為收音問題不能開風扇,結果大家汗流浹背地拍攝了整個下午,真是辛苦了,在這裡非常感謝各人員的幫忙及參與^_^ 十分謝謝你們。
New age Siu Ding @ Sai Keng
Document a documentary
04.09.2010
Helper: Flnz
photo by titainred
04.09.2010
Helper: Flnz
photo by titainred
Subscribe to:
Posts (Atom)